当前时间:加入收藏
市直机关工委:以高质量党建 促高质量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5-10-16 10:18
 

市直系统机关党委书记“履行机关党建主体责任”专题培训班举办。

  税务干部为国内外供应链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诉求响应。


市卫健委推行无人机医疗物资智能配送,改善居民的就医体验。

  本版文/本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尤佳蕾

  本版图/受访单位 提供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重大历史使命,为厦门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年来,厦门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牢记殷殷嘱托,在感恩奋进中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在深化改革中开辟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天地,在科技创新中孕育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在统筹山海中描绘出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在民生改善中交出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


  感恩奋进

  筑牢政治忠诚 凝聚发展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发展提出的重点任务,我们如何深刻领会?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和‘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又该如何结合?”今年4月3日,市委党校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政策访谈”正在进行。

  市委改革办、市委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走上讲台,与近200名厅局班、中青班学员面对面,就“牢记嘱托 奋勇争先 开拓创新”主题展开热烈研讨。这堂干货满满的互动教学,正是全市机关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的生动缩影。

  一年来,一场场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在鹭岛大地全面铺开。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组建“理响厦门”青年宣讲团,持续深入基层宣讲,用鲜活事例讲理论、用百姓语言讲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园区、走进社区、走进人心。市社科联组织专家学者座谈研讨,推出一批有深度的理论文章,为全市学习贯彻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市直机关各单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深学细悟笃行中把牢前进方向。市委办公厅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参谋助手作用,以“三服务”工作为抓手,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厦门落地见效;市政府办公厅充分发挥“以文辅政”的积极作用,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攻产业、促发展,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决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市人大机关坚持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自觉把人大工作放到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考量、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开展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市政协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金砖创新基地优势助推厦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协商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以高质量履职服务厦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方面重要要求,市直机关工委成立科技与产业创新先锋队、全面深化改革先锋队等5支党建联创先锋队,深入开展“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以高促高”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形成“一片区一精品”的办实事项目10多项;会同市委组织部开展“四强”支部、“四好”党员认定评定活动,激励机关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以实干实绩检验学习成效;通过召开市直部门机关纪委书记述职评议会,组织新任职机关纪委书记集体谈话,不定期实地走访、主动约谈,举办纪委干部小班制研讨培训等形式,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在市直机关培塑清风正气。


  深化改革

  敢为人先探路 扩大高水平开放

  2024年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厦门自贸片区。他指出“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要求福建和厦门“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殷殷嘱托,已成为厦门勇闯新路、改革攻坚的强劲动力。

  今年9月,一架全新进口波音737-8型号客机缓缓驶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这标志着厦门自贸片区第一百架进口保税租赁飞机成功交付。在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的助力下,我市飞机租赁产业逐步从“零起步”实现了“千亿生态圈”的跨越式发展。

  一直以来,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持续探索开展保税租赁产业服务,建立“市级+注册地行政区+自贸区”协调联动机制,为保税地区融资租赁公司设立项目公司、分公司提供商事登记、海关、外管、财税、法务、金融等注册代办和监管协调一站式服务,推动保税租赁产业创新发展。

  从“关税政策智能服务”等全国首创举措的落地,到“关港航贸一体化”新模式的探索,厦门海关以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为抓手,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开通我国首条金砖“安智贸”航线,象屿综保区开发利用和质量效益指标分居全国第一和第三位。厦门海事局首创实施国际国内船舶“不停运办证”,打造全国首个海上运输“单一窗口”,建立“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大陆首个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等,多项改革举措被复制推广。

  市商务局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好用足外经贸发展资金、内贸发展资金、供应链协作基金,强化“财政+金融”,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降低企业融资和经营成本,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形成两岸共通标准180余项,“无障碍”“蓝碳交易”等经验广受关注。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收集标准信息30万多份。试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为台湾地区企业提供同等服务。探索团体标准共通新模式,推动两岸产业深度对接与合作。

  厦门海事法院立足审判实际,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积极作用,在国际海事司法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依托国际海事纠纷诉调对接中心,不断探索高效解纷新路径,积极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合力共绘多元解纷新“枫”景。


  科技创新

  激发新质动能 引领产业升级

  金秋时节,鹭岛大地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在火炬(翔安)产业区,三安集成的生产线上,一颗颗芯片经过精密生产流程后,被运往11公里外的厦门天马微电子。在这里,三安的芯片与天马的先进面板技术融合,将化身为一块块新型车载显示屏。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创新的主体。市委组织部推动我市率先在全省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营造更优人才环境,以高质量组织工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委编办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省创新实验室周转编制使用规则、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周转池管理办法等制度,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供坚实的机构编制保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新兴产业聚链成势: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共计41个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约433亿元,涵盖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园区从项目招引、落地建设,到政策扶持、创新孵化,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

  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正在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市科技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厦门科学城引进落地嘉禾研究院,启动建设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科学城Ⅰ至Ⅲ号孵化器新增落地项目60个,新增入驻企业超500家。金砖科创孵化园建设取得突破,相关工作获金砖各国认可并纳入2025年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文件。

  企业的创新活力,离不开优良营商环境的“滋养”。市发改委积极回应企业关切,制定出台《厦门市聚焦经营主体关切着力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行动方案》,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四个方面推出80项具体举措,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坚实的保障、更广阔的空间;市工信局打造服务企业“三张清单”(重点关注企业清单、企业需求清单和协调任务清单),落实服务企业“四通四到”机制(畅通联系渠道不叫不到、沟通解决问题随叫随到、疏通政策传导说到做到、打通部门壁垒服务周到),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全市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赋能添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税务局创新推出优化政策找人工作机制,为20多万家企业绘制“画像”,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联合厦门海关搭建“税关通”智能协同平台,进一步压缩为进出口企业办事的时限,助力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唱响“山海经”

  加强山海统筹 打造示范标杆

  休渔期的清晨,薄雾笼罩着同安湾海域,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的执法船划破水面,巡护在宁静的海湾上。休渔期的寂静,是渔业资源休养生息的最好证明。

  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厦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重要指示的生动写照。一年来,厦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统筹山海,融合城乡,一曲新时代的“山海经”正在鹭岛大地奏响。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为全面深入实施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确保粮食安全,市资源规划局在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区域布设、更新35块永久基本农田标志牌,不断提升耕地保护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增强群众关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意识。

  市海洋发展局锚定示范区建设和海洋强市任务部署,着力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达30%。成功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周,积极打造海洋国际合作名片,打造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在法治支撑、产业优化等领域总结形成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积极推动五缘湾、杏林湾、海沧湾等湾区治理和观音山、鼓浪屿、同安湾沙滩修复,下潭尾红树林作为全球8个海岸带生态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宣介。

  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推出准入清单实施细则、管控单元管理清单,建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集成239个要素图层和10万多条环境准入要求,为364个行业提供准入指引。在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上,我市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作案例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


  答好民生答卷

  推动城乡融合 共享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一年来,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化等领域持续发力,用一项项暖心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精心描绘出一幅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动人画卷。

  以入选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厦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卫健委以民生小切口推动医疗大改革,创新运用“低空+医疗”,在鼓浪屿推行无人机医疗物资智能配送,配送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2.5分钟,效率提升90%。此举较好地改善居民的就医体验,让“岛上不缺医、急病不耽误”成为现实。

  围绕着“群众享实惠、医院获发展、基金保安全”的目标任务,市医保局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监管智能监控、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三大国家级改革示范点为契机,纵深推动医保支付、定点规划、综合监管、医药供给、待遇保障及政务服务“六位一体”系统集成综合改革,确保了有限的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全市医疗费用增幅由改革前的19.82%下降至2024年的4.19%。

  从困难群众在家“一键求助”就能办理救助,到老人享受“免申即享”的津贴保障,再到各地新人奔赴鼓浪屿领取结婚证……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和“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实现低保标准位居全省首位。建立完善“鹭邻享老”平台、“邻安康”长者守护系统、“邻好吗”24小时呼叫中心等为老服务平台,推进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为“一老一小”编织幸福。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市文旅局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展《嘉庚教育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和立法调研,嘉庚教育遗产列入申遗预备清单。组建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厦门文物管家”获评全国文博技术十佳案例,13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年来,厦门市机关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