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加入收藏
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5-03-14 11:27
 

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吕政龙

  

  ●吕政龙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新征程,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 深化研究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深化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深刻阐明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及原创性贡献,深刻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才能从整体性角度明晰这一思想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严密结构逻辑,彰显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要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既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推进理论创新、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既不能丢了科学理论的源头,也不能丢了民族文化的基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研究对象,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另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更好地从五千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领会实践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础上,还必须准确把握其实践要求,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价值立场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底色、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同时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民群众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从内在精神特质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推动理论创新发展。从理论品格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不断拓展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导向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循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创新过程,加强对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从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厘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体系结构,揭示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性。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上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

  做实“三进”工作 加强成果应用

  加强成果转化与应用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落脚点,必须按照《纲要》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立足政治引领,加强教材建设,推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课程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成果应用,进教材是基础。要按照理论创新的逻辑、实践创新的逻辑、学科发展的规范、学理阐述的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思想体系贯穿于各学科各专业教材之中,推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质量教材。

  立足课堂教学,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课堂是学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成果应用,重点在教学。要以教材为基础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运用丰富鲜活的时代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做到以理论指引教学、以教学传播理论。

  立足学生主体,加强思政创新,推进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成果应用,目的在于进头脑,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认识社会需求以及成长需求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理论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切身感悟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伟大成就,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作者系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制度路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FJ2024C186)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