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家书诉说血脉情缘


文/柯必灿 许舒昕
图/涂志伟 提供
闽台批信又称“台批”,指明清以来台湾同胞与福建亲友之间相互往来的书信。一张张泛黄的信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间百味、时代风云?近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涂志伟做客厦门文史沙龙,以“明清以来闽台及海外批信研究”为主题,与厦门文史爱好者一同探寻白纸黑字里尘封的故事。
蕴藏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
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清廷先后开放了福建泉州、福州、厦门等地港口与台湾对口通航,由此出现了一段长达百年而不衰的移民潮。涂志伟介绍,在台湾扎根发展的闽南人,来往于闽台之间,或是把在台湾的劳动所得带回家乡,置产购业;或是汇款回家,仰视俯育、祭祖修墓;也有的因在台湾发展不顺,寻求家人的接济等。而这些密切的联系和经济往来,都能在一封封台批中得以窥见。
日本殖民也割不断的两岸认同
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其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割让与日本。6月17日,日军统帅桦山资纪在台北宣布建立殖民统治政权。日据时期,在台闽人回大陆受到限制,但在台同胞的认同感、归属感忠贞不渝。
“每封台批的背后,都诉说着一段感人的两岸故事。”涂志伟表示,台批真实地反映不同时期闽台之间密切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印证这片区域重大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相关】
发现最早的海外华人批信原件
德国沃尔芬比特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收藏一批在菲律宾及摩鹿加群岛经商定居的华人书信手稿,既有在马尼拉经商的华人寄回漳州的家书,也有两地海上贸易经商伙伴往来信函,还有菲律宾华人与摩鹿加群岛华人往来的批信以及华商各类账册簿八种。涂志伟在其中发现了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海外华人批信原件。
这批书信手稿中有一封系闽南华商陈奇生从米鹿国寄给吕宋恶党(屋同)陈老先生的批信,信中提及彼时“其米鹿国土番未降者多,今又报红毛赤须番欲来此征战,王事甚多,王工日作”。据涂志伟考证,明人张燮所撰《东西洋考》中记载“万历二十一年八月,酋郎雷氏敝里系朥征美洛居,役诸流寓二百五十人充兵助战”,反映当时西班牙在美洛居(今摩鹿加群岛)的战事。陈奇生批信中的“米鹿国”即《东西洋考》中的“美洛居”,前者所述“红毛赤须番”则是与西班牙人争夺摩鹿加群岛的荷兰人。据此,涂志伟认为这封书信应写于17世纪中叶以前,或万历二十一年(1593)前,是目前学界所见年代最早的海外华人批信原件。此信把海外批业史出现的年代上限提早至17世纪中叶以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